写作那点事儿(代序)
王伟娟
坐在电脑前想了半天,拟了七八个题目,最后统统划掉,留下一行毫无文采、毫无底蕴、只要认字谁都会念的六个字:写作那点事儿。如此拟题绝没有丝毫轻慢写作的意思,相反,我是一个非常看重写作、喜爱写作,甚至还可以说得再高一点———把写作看作生命需求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感到写作本该就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事儿”,就像人必须吃饭、睡觉那样稀松平常。但既是“事儿”,又与生命相关,也就有必要拿它来说事儿了。
首先是乐事儿———
就像我们常会说“好好地睡上一觉”“美美地吃上一顿”那样,写作首先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常会听到我的学生这样告诉我:“王老师,写作其实很开心。”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会很开心,因为,这正是我期待达到的目标:开心就好!开心了就愿写、想写、写得出、写得好;开心了就会思路打开、思维活跃。更要紧的是,一旦开心,心灵便会渐渐开放,便会变得敏感、敏锐、丰富、灵动起来;也便会时时生出一种“我手写我心”的创造的欲望。也就是说,就不会将写作只当作一次作业、一种负担甚至是一桩要我完成而不得不完成的苦事。苦着脸、赌着气是无法进行写作的,因为这说明你尚未对写作产生兴趣。而把写作当作乐事的人一定是对写作充满兴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我首先要做而且要持续关注的事。激发兴趣的手段有很多,其中有一招我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荐范文。这么多年来,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作者群”,他们大都有个人的习作被当作范文推荐的经历。事实证明,欲让孩子们对写作乐而为之,得先让他们尝到些甜头。因此,在刚接班的时候(不管是起始年级还是其他年级),我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是“沙里淘金”———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剪报、演讲,每一项练习,我都会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启动心智,去淘滤,去寻觅,一旦发现闪光的东西———可以是一篇佳作,也可以是一个巧妙的构思,一句精彩的评论,一份真情的流露,我都会一一捡拾起来,又满怀喜悦地将它们公之于众:肯定、表扬或推荐。而且,涉及的面越广效果越好。另外,要舍得肯定。十几年前,我就有一句“名言”: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一门是强项。写作是需要激励的。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别优秀,如他们发表了文章、比赛获奖等,老师就要舍得为他们“造势”,让他们迅速赢得同学们的认可。每当有学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我都会及时地向全班发布并毫不遮掩地表达我满心的欢喜与赞赏;每当有学生获奖,我都会正儿八经地让他(她)在全班同学的掌声中接过奖状,同时接过一份“你很棒”的认可。我想用我的热情去点燃孩子们乐于写作的心灯,用我的激励去引领孩子们进入一方广阔而奇妙的写作天地并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其次是雅事儿———
就像人不能总是吃饭、睡觉,还得看看电影、听听音乐那样,写作也与雅事有关。生活诸般事,说到与写作相关的雅事,读书肯定是少不了的。我这里说的读书,一定不是作文选,只读作文选的人,肯定不能感受写作的乐趣,也是写不好作文的。这里的书,是如培根所说的能“怡神旷心、增趣添雅、长才益智”的书,是能感受文化浸润、拓宽文化视野的书,是能让人见者远、闻者彰、智明而行无过的书,总之,是能够为生命打底色的书。好在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遗产够多、够丰富,这精神的大餐,即使穷尽人们一生也享用不完。作为老师,我要做的,是尽可能在浩瀚的大海之中舀一瓢水,浇灌如花般的生命,滋润年轻的心田。幸运的是,我所处的学校是一个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的学校,我所任教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往往是有追求的,这为我实施我的“计划”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首先是用经典打底色。如果说,语文是为生命打底色的一门学科,那么经典阅读是生命底色的第一笔。在我的高中三年课程计划中,经典阅读是一部重头戏,它几乎贯穿课程的始终。它包含《论语》精选、《诗经》选读、《庄子》粗读、唐宋诗词选读、《老子》粗读、《孟子》精选、《古文观止》选读等。与之相配套的是用讲座拓展视野,用读书报告或读书小报推介读书先进,交流读书心得。每周一下午两节课,是规定的人文拓展时间。这一时段,除了学校有时会请高校教授、名师为同学们开讲座,大多时间都用于观看与经典阅读相配套的《百家讲坛》。每次观看结束,我都会领着同学们“消化吸收”:或提问设疑,或整理思路,或借题发挥……然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记录观后感悟,再通过当场点评感悟,引导学生走近经典,体会经典的现实意义。每个月总有两节课,我会举行一次主题读书报告会,与此相配套的还有编辑和发布命名为“博雅读书交流”的小报,让读书读出感觉、读出心得、读出精彩的同学有一方展示的天地,也让同龄人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互相激励与促进。
确实要费事儿———
写作是乐事、雅事,但它毕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这种综合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确实要下点功夫。一定得做的事有两项:积累与思考。名目虽不多,但因为是贯穿始终的一个过程,所以确实得费点事儿。写作需要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似乎是大家都懂不必再言的事。问题是我们的积累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我们没少让学生积累,剪报、摘抄样样有,可到头来还是书到用时仍恨少,积累和写作终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搭界。问题出在哪儿?缺少思考。思考就是积累和写作之间的一根连接线,缺少了这根线,两者不会有交集,更不会相互作用。没有思考的积累是搬运工、苦差事,只有与思考同步,积累的东西才会融入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明白了积累与思考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积累就不会流于形式了。方法很多,不一而足。如“点评法”:在每一则积累的材料旁边或下面,加上自己的圈点批注,或理解感悟,或分析质疑,或阐发道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提炼法”:把积累的材料当作一则作文材料,通过思考,从中提炼出若干写作的角度或论点。尽管“老套”,却很管用。
如果说,在积累和思考上下功夫得师生共同费点事儿,那么,老师比学生更多一点费事的地方恐怕还在指导写作的整个过程。指导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写作技巧的过程,凡与技巧相关的事都不是难事。那要做些什么?要营造写作的氛围。十多年前,我的一个喜爱写作并多次获奖的学生在寄给我的贺卡中写过这样的话:“我发现我已被吸进了一个磁场———一个写作的磁场,而且颇有些义无反顾。”这么多年来,这个“磁场”一直吸引着我的学生。只是这个“磁场”的部分空间作了些转换。在没有双休日的日子里,周末午后的两三个小时,是我和写作爱好者们的好时光。后来,没有了“周末约定”,逐渐变成了“午间闲聊”。进入网络时代,这样的闲聊又少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这貌似与写作无关,其实不然。诚如学生所言:“无拘无束的聊天,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彼此间的交心,使我们有了更多的经历与感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所以,我一直试图以平等的态度与我的学生建立关系,以德行与学识让学生愿意听你信你、愿意跟着你走。说得俗一点,教师也要有学生做你的“粉丝”。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做好付出的准备。比如,你愿意把你的手机、邮箱公开;你愿意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打开邮箱看学生的文章、回复他们的邮件,即使大过年也不例外;你愿意为修改一篇文章花费你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很琐碎,但也很管用,因为学生会从这一切中读出你的真诚与期待,而这往往是他们努力的动力。
还有一件事是不能忽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写作能力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思维能力,写作指导一定离不开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的状态影响甚至决定着写作的状态,思维有偏差或不完整,写作时肯定会显其弊端。反之亦然。因此,激活学生思维热情,完善学生思维品质,始终是我关注的事。勤做“思维体操”是我对学生的常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点:一要学会跟自己“过不去”。平时训练写作时,面对同一个写作材料,你要拿出“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逼着自己多想出几个写作角度来,如果可能的话,不妨来个“一题两做”,甚至“一题多做”。二是要善于跟人“合理冲撞”。我们的思想往往是在跟别人的不断交流中渐渐丰富起来的,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在跟别人思维的合理冲撞中渐趋活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寻找目标,有针对性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善于听取与自己相反的看法,从而对此作出思辨。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本贫乏的思想会变得丰富,原本闭塞的思路会变得畅通。另外,也别忘了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资源,并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明白风声要听得、雨声要挨得、家事要晓得、国事要懂得,我常借助课前演讲和辩论会的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从而也使经典的阅读与热点的解读挂起钩来,将回望历史与关注现实结合起来。比如,2010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我布置的课题就是:锁定脑海大搜索,精彩话题莫错过———寒假里,你关注了些什么,并要求学生用标题新闻的形式把关注点呈现出来,这样,既是一次热点的关注,也是一次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最后当然成本事———
如此费事是为了也终究能够成本事,从而更觉写作是一乐事、雅事。一路走来,我和我的学生收获多多。仅最近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4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的作文、征文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并形成一个新的“小作者群”。下面,就请这个群体的获奖代表谈谈对写作的感悟吧———
写作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能力,它不应该是一件难事,而恰恰是一件乐事。(2009年上海市“我看博物馆”征文一等奖获得者黄丹妮)
我想没有理由害怕写作呀,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郁结了要抒发、苦闷了得发呆一样自然啊!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可以通过文字释放,文字的魅力无可抗拒。(2009年上海市社团读书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恺)
写作是一个心灵放飞的过程,是一种高级而高雅的“精神游戏”。(2009年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读书征文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吴天姿)
没有人能沿着生命的路线找回我们的最初———可所有人都可以用笔,记下所有的最初。(上海市第22届作文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李梦楠)
当你真正沉浸在写作带给你的乐趣中时,你会觉得那真是一种奇妙的经历———你的灵魂在讲述,你的文字会呼吸。(2009年全国暑期读书征文一等奖获得者汤薇)
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深刻的体悟,写出来的文章注定是苍白无力的。一篇好的文章是要有生命、用灵魂来支撑的。(2009年上海市古诗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王佳姝)
写作让你把粗糙的生活表面肌理细细地磨出里面光亮的内核来,而这个过程,你也可以变得不那么无所用心。写作是生命的一个出口。(上海市第23届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毛奕云)
真可谓:写作这点事,亦非寻常事。事事见心思,时时可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