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研究和制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著作,其用途如下:
● 可以用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评价。
● 可以用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指南。
● 可以用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培训。
● 可以用于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教研。
笔者始终认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在认知阶段,英语教师是教学新手,他们对教学规范感到生疏,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拘谨、犹豫、缓慢或迟钝,甚至手忙脚乱,频频出错。
在联结阶段,英语教师成为教学熟手,他们已经熟悉教学规范,很少失误,其教学过程变得流畅且自然。
在自动化阶段,一部分英语教师最终成为教学能手或高手,他们已经对教学规范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收放自如,熟能生巧,不断创新,教学技能和教学步骤的穿插、简化、调整或合并,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学特色和独特风格。
可见,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是教学新手走向教学熟手的“童子功”,也是从教学熟手最终成长为教学能手或高手的“基本功”,或者说,是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告诫我们,任何行为习惯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后一定可以成方圆。为什么许多英语教学新手(新教师)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只能止步于教学熟手,无法成为教学能手或高手?其根源之一在于,他们没有在最初夯实基础,形成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
然而,我国历次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较多地关注学校评价、课程评价、教材评价等的研究,很少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针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专门研究尤其薄弱,其成果近乎一片空白。
由于缺乏专门的研究,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 (1) 采用过分柔性的评价指标,如“教学观念先进”“教学手段新颖”。这些抽象的、笼统的评价指标是正确的,但是难以操作,这使课堂评价带有相当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大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2) 采用陈旧过时的评价指标。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英语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评价指标应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现实性和时代性。(3) 采用“千人一面”的评价指标。某些学者和学校为了省事、省力或省心,采用“千人一面”的评价指标,不管是语数外教师、理化生教师还是音体美教师,不管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还是老年教师,其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其实,从来没有放之四海皆通用的评价指标,“一刀切”的评价指标是难以操作的。
当务之急是,应该尽快研究和制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这不仅可以用作评价的标尺和依据,而且可以作为英语教师的努力方向和指南,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英语教学质量的保障。
鉴于上述考虑,2013年初,笔者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了“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课题申请书。2013年6月,该课题获准立项,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13BYY078)。
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抱定决心,众志成城,力争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现在,课题研究终于画上了句号。这里,简单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基础、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一、研究基础
本课题拥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课题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教授已经指导博士毕业生20多名,主持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等多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获得圆满成功。
课题组成员的构成包括三个来源: (1) 深谙或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专家、博士生和硕士生;(2) 熟稔英语课堂教学的英语教研组长和站在课堂第一线的中小学英语教师;(3) 介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英语教研员。三支队伍形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加强纵向和横向合作研究,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层面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
在研究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确保了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研究思路
课题组认为,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只可加强,不能削弱。课堂教学规范与课堂教学创新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也是厚积与薄发的关系。没有课堂教学规范,不可能有课堂教学创新。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同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一样,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规范,打好扎实的基础,不但不会妨碍英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示独特的教学风格。
权变理论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制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但是必须依据本国国情、校情、学情等变化因素,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地研究和制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体现各门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共性,另一方面应该体现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特殊性。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制定应该与时俱进,必须充分吸收和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当然,课题组也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的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并不完全意味着“落后”或“过时”,新潮的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也并不完全意味着“先进”和“进步”。
三、研究内容
第一,确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范畴。长期以来,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主要关注课时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提问、课堂演示、课堂板书、课堂活动、课堂结课等。课题组认为,随着国内外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的深化与教学实践的拓宽,“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该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情景创设、课堂互动、课堂评价、文本再构、纠错策略、课程资源开发,等等。
第二,研制“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课题组决定把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规定评价项目、任选评价项目和自报评价项目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规定评价项目,包括学科素养、课时目标、教学内容三个评价项目,它们是英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和必备条件,因此应该成为每位英语教师必须接受的评价项目。
第二板块为任选评价项目,包括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堂提问、情景创设、课堂演示、课堂板书、课堂活动、课堂互动、课堂评价、课堂结课十个评价项目,涵盖了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技能。研究发现,在任何一节课或一种课型中,如新授课、活动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并没有涉及上述所有评价项目,常常只涉及其中的五个或五个以上的评价项目。课题组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允许英语教师依据自己的课时目标和授课计划,任选五个或五个以上作为自己愿意接受的评价项目。
第三板块为自报评价项目,列出了文本再构、纠错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三个评价项目,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鼓励英语教师彰显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个人强项和独特风格。课题组认为,这些评价项目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并非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因此,应该坚持自愿的原则,允许英语教师自愿申报上述评价项目,甚至允许和鼓励他们自愿申报“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列出的其他评价项目。
第三,“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分解与细化。一般而言,一级评价指标是宽泛的、抽象的和笼统的,是不容易操作的,必须把它分解为若干个二级评价指标。也许,二级评价指标也是比较宽泛的、抽象的和笼统的,也是不容易操作的,应该进一步把它分解为若干个更加具体、容易操作的三级评价指标。
第四,解读评价指标。课题组针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三大板块列出的16项评价指标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收集和研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资料,对国内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范畴、框架、层次、指标等进行比较和研究。
文献研究。在查阅文件、数据、表册等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
调查研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走访、专家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师座谈、校长访谈等途径,了解国内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困难和问题。
试点研究。在研究和制定“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选择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等四所学校开展试点研究。其间,课题组在试点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反复修改,数易其稿。试点研究的目的在于,使“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更接地气,提高其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五、 研究创新
本课题研究在国内乃至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其研究创新表现在下列方面:
第一,第一次把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研制和解读了“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若干学校进行了试点,获得了成功,得到了一致认可。
第二,把“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规定评价项目、任选评价项目和自报评价项目三大板块。调查发现,这种划分更加符合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民主性、人性化以及对教师的尊重。至今为止,在国内外相关资料中还没有发现这种划分方法,这不失为一次突破和一种创新。
第三,“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无法采用可以量化的绝对评价指标,只能由不易量化的相对评价指标构成。如何应对不易量化的相对评价指标,长期以来成为制约开展评价的瓶颈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组采取如下策略: 把相对评价指标转化为若干个具有行为特征的评价指标;保留最重要、最主干的评价指标,删除次要的、细枝末节的评价指标。因为,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为了凸显和确保主要指标的达成,有意识地删除一些次要指标,并不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
第四,鉴于学段、年级、课型、教龄、职级、校情、学情等的不同,课题组依据权变理论,允许评价双方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协商和讨论,更换三级评价指标。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批准本课题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提供了经费支持,还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各级领导提供的大力支持,确保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斌华
2017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