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少年的奇思妙想
15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正处于痛苦之中。他正为从德国的中学毕业而努力,但他讨厌学校,那里既严格又古板。更糟糕的是,他的父母移居去了意大利。他们认为他应该留在德国直到完成学业。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前往意大利与父母会合了。他为什么要离开德国?今天,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原因,但他就读的学校给他的一封信给出了关键的线索:“你在班上的表现具有破坏性,并且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爱因斯坦的父母该如何面
对中途辍学,又一声不吭跑来意大利的儿子呢?
在意大利米兰,爱因斯坦的父亲拥有一家生产机器零部件的工厂,这种机器就是发电机,它能将煤、石油和山谷河流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发电机能点亮村落中的电灯。那是1895年,当时电灯和所有推动工业革命的电气技术都还是新鲜事物。
阿尔伯特将会引领世界超越工业革命的时代,他将开启全新的科学纪元。然而那时还没人知道这些,他的父母只是不停地催促他认真读书。在工厂里四处转悠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阿尔伯特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关于电气机械方面的有趣知识,然而这远不足以帮助他应对19 世纪末那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他的父亲建议他忘记那些“哲学胡话”,他需要的是一个学位。
尽管全家人都在担心他的前途,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心思却全然不在其上。他的思绪萦绕在别处。他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我坐在一束光上,会看到什么?”爱因斯坦沉迷于光的问题而不能自拔。光速是299 792.5千米/ 秒,不到1秒钟,爱因斯坦就会离开地球和它的大气层。在地球之外的广袤宇宙中,时间、空间和物质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帮他回答,因为无人知晓以光速运动时到底会发生什么。
爱因斯坦当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他在思考他那个时代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种电磁辐射,光的行为为什么是这样的?光似乎和被击出的棒球不同,并不遵从同样的运动规律——也就是牛顿定律。19 世纪末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不一致(Incompatibility)引发了科学思维上的一次重大危机。牛顿定律能够完美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创立的电磁
场理论也可以。而且,电磁场理论将科学引向了日常生活之外,它将整个宇宙都纳入研究范围内。科学家发现,在牛顿理论和电磁场理论重叠的领域,似乎存在某种不一致性(Incongruity),两者不可能都正确——至少不可能都完全正确。不过,除了少数科学家和一位15 岁的思考者外,很少有人为此感到困扰。激发了他一生对音乐的热情。他的妹妹马娅将小提琴比作哥哥的“宝贝孩子”。
一位名叫马克斯·塔尔穆德(Max Talmud)(后称为塔尔梅,Talmey)医学院学生常来他家中共进晚餐。邀请贫困的学生一起共进晚餐是犹太家庭的传统。马克斯每周四来吃晚餐时,会带来最新的科学和数学思想。马克斯还和阿尔伯特一起细细阅读了一套系列读物“大众自然科学丛书”。晚餐后,阿尔伯特的父亲赫尔曼有时会为这个组合家庭朗读莎士比亚或歌德的作品。
阿尔伯特12 岁时,叔叔雅各布送给他一本欧几里得(Euclid)的著作,当他深入钻研这本书时,阿尔伯特难掩激动的心情。他称这本书为他的“神圣几何书”。马克斯后来写道,他热情洋溢的年轻朋友很快就在数学方面远远超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