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进教室——创建班级墙上贴吧①
本案例巧妙地将“网络贴吧”搬进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同学们将从中感受到“新媒体阅读与写作”的巨大魅力。
【案例转述】
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过网络写作的经历,比如发QQ 说说,比如写微博或博客,比如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文字,比如发个帖……在这些平台上写东西,你们一定是满心欢喜的,因为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你们想说的,乐意分享的。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是不是网络平台上的你常常见解独到,思维缜密,引经据典,嬉笑怒骂,字字珠玑,令人叹服呢?
可是,当回到为“遵命应试”而写时,你们是否出现写作兴趣不高,伴有“无米下炊”之感呢?甚至天天拿爱迪生、屈原、陶渊明这些“熟烂”名人“说事”,或生拉硬扯《作文素材》之类的书中的人与事,最后交出“观点+材料两张皮”的“无效文字”?这些文字是否连你自己都极为不满呢?“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虚拟”之间的壁垒如何打破?我们一同走进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林隽老师创建的“班级墙上贴吧”,看看林老师如何破解难题。
“班级墙上贴吧”其实就是将网络“贴吧”搬进“实体”教室,所需的硬件设备很简易,只要有一面相对独立且有一定面积的墙就可以了,这块空间可以是黑板报下方的墙面,也可以是教室里其他地方的某个墙面,再在墙面上拉一根绳子,挂上若干小夹子(用于展示“帖子”),这样就布置好了。接下去,需要你们对这面墙稍加装扮,比如给“墙上贴吧”取个喜闻乐见的名称,诸如“开说啦”“你说我说”“谈天说地”等。你还可以在墙上绘制一些网络元素,如“网址”“滚动条”“关闭键”等标志。如此,一个“班级墙上贴吧”就搭建完毕了!
布置是简单易操作的,难的是让“班级墙上贴吧”运转起来,就像网上贴吧一样成为大家乐意发表言论的地方。林隽老师在“班级墙上贴吧”创建初期和同学们达成了“协
议”:话题内容可以有四方面———人、物、事、言,包括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纸媒和网络讨论的热点、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等,每周发布一次。
“班级墙上贴吧”前几期的话题以老师发布为主,渐渐过渡到由学生多人一组轮流提供,老师审定选择。刚开始时,林老师会专门花上一节课,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进行适时纠偏、引导、启发,将讨论引向更深更广处。待讨论的氛围慢慢形成后,课堂花的时间可以少些,大概10分钟。课堂讨论后,老师布置课后发帖的任务:不限形式(可议论、可抒情、可夹叙夹议等),200字左右(有则多写,无则少写),并提供一些模板(如议论性的文段,可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论证的结构展开),限定时间(一般要求当天内),完成后在“班级墙上贴吧”上挂出,供全班同学阅读、欣赏、评论。此外,同学们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帖子”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进行“二度”乃至“三度”“四度”写作。经过一周的展示之后,林老师会在课堂上就本次的“发帖”情况,做点评与总结。内容包括话题所涉及的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家思考切入的角度,讨论的广度、深度,指出不足或偏颇之处。同学们在“撒网式”的“各抒己见”之后,能从老师的总结评点中或受到激发,或得到修改意见。如果本次话题的思想价值较高,大家发帖踊跃,且还意犹未尽,老师会将此拓展为“大作文”练习。
“班级墙上贴吧”犹如一道“开胃菜”,是否也勾起了你的“写作欲”呢?继续来看看这道“开胃菜”都有哪些“菜式”吧。
该班级同学发布的话题有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撰写的《八角茴香对卤鸡肉的影响》
学位论文、福建晋江少年沿街立16块广告牌庆生、西安“手术室自拍门”、西北大学禁止大学生过圣诞节、青岛“天价虾”等社会热点新闻,也有对李鸿章、张恨水、吕叔湘、丰子恺、罗曼·罗兰、雪莱等古今中外政治、文化名人的言、行、事的论述,还有对诸如“我思故我在”“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等至理名言的探讨。多样的话题,说明同学们既关注时事,同时也没忘经典。
以其中一个话题的讨论为例,看看同龄伙伴们在这个平台上是如何进行针锋相对的“热议”的。比如关于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撰写的《八角茴香对卤鸡肉的影响》学位论文的讨论,不少同学认为她是浪费资源、无事生非、沽名钓誉;可有的同学却认为科学研究未必要“高大上”,兴趣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老师;甚至有的还从大家的“大惊小怪”中得出了国民科学素养亟待提高、国家教育方向应该及时纠偏等观点。———你能感受到那群深陷争论的伙伴们的“发言”热情吗?可以想想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帖子”横飞的场景吗?这样鲜活的写作活动让你心动了吗?快找班委或者老师一起布置一面属于你们的“班级墙上贴吧”吧!
【案例启示】
这样的写作活动是否满足了你们内心对写作的需求?我们就来扒一扒“班级墙上贴吧”的各种“好”吧。
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热情。传统的课堂或课外作文,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先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再进行一番审题、立意,然后按一定的结构成文。你们可能会因为读不懂材料,或者思路打不开而卡壳,但又迫于“非写不可”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胡扯”下去,且还要扯不少于800字。经历过这种“尴尬”的你一定已经对写作心生厌恶。而“发帖式”写作,由于话题材料比较灵活、新鲜、多样,大多是同学们自己选择的,自然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同时,这种“发帖式”写作实质上是一种片段写作,同学们大可不必为谋篇布局大费周章,也不用受字数要求(200字左右,多则无限)限制,可以直接从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动笔,大大提高了写作者的写作热度。
打破“生写师改”的二元作文批改模式,让作文展示趋于多元。平常的做法,作文一般由老师评改打分,只有为数极少的同学范文能够通过课堂朗读、张贴、油印等方式得以展示,而绝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被弃之抽屉,甚至永不见天日。作为成果,很多同学的作品一直得不到公众的分享与认可,只是在简单的“你写我改”式的“二元对话”中低效重复。长此以往,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受到损害,以致逐渐厌恶作文。而“班级墙上贴吧”,实现了“作文即作品”“文成即发表”“写作即交流”,自己的文章能够让同伴阅读、品评,这既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更是一种鞭策。“班级墙上贴吧”让“要我写好”的被动格局得以改变,让“我要写好”“我能写好”的内驱力代替了教师的“苦口婆心”。
“班级墙上贴吧”是一种有益有趣的写作活动,由此同学们还可以探索出更多有意思的写作活动方式。
① 本案例转述自林隽《“班级墙上贴吧”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期,第34—37页。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