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无数的文化因子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经验与思辨的结合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点亮了中国人精神的星空,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天下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睿智丰满的中国哲学,丰富包容的传统习俗,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王蒙先生说,中国文化的基本追求可以总结为四点:
敬天积善,古道热肠;敬老尊贤,崇文尚礼;忠厚仁义,太平中庸;勤俭重农,乐生进取。
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际和谐之学、内圣外王之学等,不同理解的指向显然是有差异的。可见在延续文化、传播文化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只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而非笼统地以好坏来简单评判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予以现代观照。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像钱穆先生所强调的,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千万不要陷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更不能数典忘祖。传统文化需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转化,在转化中创新。
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面对传统文化糟粕,我们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就如“二十四孝”在今天就应该有选择地对待,审慎地辨析,绝不能囫囵吞枣。面对精华,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护、研究、吸收,创设出符合现代人心态的文化形式。
面对全球化,西方文明的涌入,固然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与挑战,但文化的冲撞从来不是单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多元共生的。本土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永远不可能被取代,而是呈现出新的形式。当代中国需要传统文化,世界文明也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古今”“中西”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磨合中实现对话,在矛盾中达成共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民族的灵魂。传承古法、古意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底色、坚持特色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规律,融入具有时代精神的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是和中国现代化相结合、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复古与商业化炒作的“传统文化热”。
光明自东方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今日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依然留存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传统文化予以现代关照,理性、审慎地批判与继承,已然成了新时期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