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父母管教没弹性,孩子就会发动“战争”
用规则教孩子,要有坚持也要有弹性亲子工作的责任之一,就是为孩子制定适当的规则,以保护孩子的健康、安全,并建立家中的生活秩序。但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平衡“坚持”和“弹性”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在接受“约束”时,也享有“自由”。
应当“坚持”的规则,指的是“不可讨论的”事情,例如健康、安全、基本价值观等;“弹性”的规则,则是指“可讨论的”事情,例如个人的选择、因应方便性、个人的喜好等,是你也许不喜欢但是可以让步或妥协的事情。给孩子选择权,他才不容易出现反抗行为
其实,父母为孩子制定的大部分规则,都是为了让孩子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手段。当你赋予孩子决定如何达成目标的选择权,并让他觉得自己拥有了“掌控的能力”时,他就不太会反抗。
例如,当你规定孩子必须在六点以前洗好澡,有时候他会想尽各种借口抗拒踏进浴缸,这时你便可以给他选择权:洗完澡后,就让他看最喜爱的卡通影片,或者吃他最喜欢的餐前小饼干。
睡觉时间到了,但孩子却说不困,想要继续玩玩具。这时你可以让他自己决定:把玩具拿到床上再玩十分钟,或者躺在床上安静地看书。只要孩子愿意上床或躺在床上,等他够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睡着了。
在每天例行的生活作息中,如果你能给孩子一些弹性和自由,你就会发现,他越来越能够接受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挑战,同时他也会从这些挑战中,了解到生活中许多不同的可能性。
与孩子明确“可讨论”和“不可讨论”的规则
父母说话的语气和所使用的词汇,往往是亲子之间是否发生愤怒的权力战争,或者是否能让彼此关系更亲密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关键就在于,父母必须要坚定且清楚地陈述规则和期望。尤其当陈述期望时,绝对不可以出现愤怒的语气,否则只会促使孩子反抗你所传达的讯息。
在陈述规则与期望时,最清楚且坚定的方式,就是把它们分别归列为“可讨论的”和“不可讨论”的事情。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可讨论的”并不表示任何事情的规则都可以改变,而只是保留弹性。例如:
“可讨论的”规则
●要穿什么衣服
●喜欢吃什么食物
●可以看多久电视
●可以看哪些电视节目
●关灯睡觉的时间
●帮忙分担哪些家务“不可讨论的”规则
●不准独自穿越马路
●不准对人没有礼貌
●不准说脏话或诅咒别人
●不准打人、咬人或踢人
●起床与睡前要自己刷牙
●做完功课后才能看电视
●收拾自己的玩具和文具
当你忙到分身乏术,或工作到疲惫不堪,或孩子哭闹不休时,你也许会觉得这些规则根本一点都不管用。你的意志力几近崩溃,很想要让步,甚至投降,只希望孩子可以停止哭闹、不讲理。只是,一旦你这样做,无疑是帮孩子开了一道“可以不遵守规则”的大门。长远而论,让孩子正视并谨守这些“不可讨论”的规则,不仅可以减轻父母的管教压力,还能教导孩子学会自律。
不要对孩子用“……好吗?”的请求语气
在面对你的要求时,若孩子以不理会、反抗或嬉笑的态度来回应,你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你不妨试试一个对孩子极具约束力的方法——权威的语气。它绝对可以大大地减少你们亲子冲突的频率,使你再也不必每天被孩子搞得筋疲力尽。
有位妈妈绞尽脑汁要让五岁的女儿乖乖吃饭,但女儿却不停地挖起盘子里的食物,将它们往上撒,看着它们飞落到地板上,然后哈哈大笑。妈妈只能疲惫地摇头叹气。
以下是她们母女的对话:
妈妈:“宝贝,请别再玩你的食物了,好吗?”她耐着性子请求。
女儿:“为什么?很好玩啊!你看……”她又把食物拨飞到天空中,并发出咯咯的笑声。
妈妈:“宝贝,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拿来玩的。你把食物撒得到处都是,看起来又脏又恶心。乖乖地吃饭,好吗?”这次她的语气坚定了一些。
女儿:“我不要!我要玩!”
现在,你看得出来这位妈妈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吗?显然,问题在于她是以“……好吗”的请求语气,要求女儿停止不当的行为,而不是让女儿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容许的。
这位妈妈的语气只是在请求女儿的同意而已,所以女儿就用行动来反抗妈妈。女儿想要玩,还玩得很愉快,而且想要得到妈妈的回应。
要以坚定有力的“权威的语气”对孩子下指令
其实,这位妈妈应该使用具有约束力的方式来回应女儿,也就是对女儿提出一个简洁有力且清楚的警告:“你再继续把食物拨到盘子外面,我就立刻把它收走。”
许多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常常像是在对孩子提出请求,使得孩子以为能够逃过“守规则”的约束。当他们对孩子提出期望时,总是会暴露出对自己的权威没有信心。其实,他们只要换种语气——礼貌且坚定而没有商量的语气,就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了。例如:
不要这么说:“现在去把外套穿上,好吗?”
试着这么说:“现在去把你的外套穿上。”
不要这么说:“你可以帮忙摆餐具吗?”
试着这么说:“我需要你帮忙摆餐具,谢谢。”
不要这么说:“麻烦你把电视关掉,并帮忙把垃圾拿出去丢掉,好吗?”
试着这么说:“请把电视关掉,并把垃圾拿出去丢掉。麻烦你了。”
“权威的语气”是能迅速收到效果的亲子教养工具。它可以把亲子战争频率降到最低,让父母不必整天唠叨个没完,也可以终结孩子或父母的失控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