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尝行为
很多家长都会对宝宝的这些行为印象深刻:
似乎总是很饿的样子,拿到什么就会咬什么;
超级喜欢自己的小手小脚,总是抱着自己的手和脚丫啃啊舔啊;
抱着他的时候或者离他比较近的时候,张嘴就咬人;
会喜欢吃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墙皮;
……
看到宝宝啃咬东西,家长往往会觉得不卫生,就会做出一些处理:
会给宝宝戴上手套,或者把宝宝的手脚用襁褓裹起来;
在宝宝的手指上涂一些东西,比如辣椒水,希望宝宝就此不要吃手;
以为宝宝没吃饱,就不停地喂宝宝吃东西;
那么,宝宝为什么会有这些口尝行为呢?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我们慢慢分析。
PART 1 啃咬,是宝宝生长发育和探索世界的需要
宝贝们的那些事:
情景1 见东西就咬的宝宝
涵涵(8个月)总是拿到什么就咬什么。这天,妈妈买了一辆小汽车给她玩。涵涵两眼放光,立刻伸出手抓住小汽车,同时张开嘴巴,把小汽车放到嘴边,使劲“吃”起来。
“宝贝,这不是吃的。”妈妈一边说一边把小汽车从涵涵嘴巴里拿出来。这一举动引起了涵涵的强烈不满,她大哭起来。妈妈对此很是困扰,不理解为什么宝宝总是乱咬东西,这些物品有什么好吃的呢?
宝宝心语:这是什么东西?我要用嘴巴找到答案。
情景2 喜欢啃小手的宝宝
对牛牛(3个月)的妈妈来说,有一件事情很难理解。那就是几个月大的宝宝总是喜欢把整只手握成拳头放进嘴巴里,就像是在品尝美味的食物,翻来覆去地啃咬、舔舐。整个小手湿漉漉的,看上去很不卫生。妈妈曾经尝试把宝宝的手拿出来,可是宝宝很不情愿,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不让他吃手而大哭。
宝宝心语:我把手放进嘴巴里,我感觉到了我自己。
情景3 咬妈妈乳头的宝宝
妈妈抱着豆豆(5个月)吃奶,突然间,乳头上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妈妈几乎失去控制地惨叫一声,低下头看看,原来是小家伙刚刚咬了一口。乳头都咬破了。妈妈把宝宝抱起来,没想到宝宝趴在妈妈的肩头,又是一口。一旁的爸爸说:“这孩子又咬人了吧?怎么从小这么坏?!”妈妈也感到很不解,这么小的宝宝怎么会喜欢咬人呢?
宝宝心语:我牙床好痒痒啊!咬一咬会舒服一点。
知识背景:
口尝敏感期
根据蒙台梭利(Montessori)的理论,0~1岁的宝宝正处于口的敏感期。根据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口周神经的发育早于手部的神经。这个时候,宝宝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们会通过口周肌肤、牙床、舌头来感知、探索一切接触到的物体,主要表现就是啃咬、吮吸等。
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如果前期被给予了充分的用口探索世界的机会,随着月龄的增长,他们这种探索方式会慢慢减弱,直至消失。相反,如果没有被满足口尝的欲望,宝宝长大后就会出现一些弥补行为,比如吃手、啃指甲,成年后还有可能出现贪吃、不停吸烟等行为。
解读宝宝的行为:
宝宝啃咬、舔舐物体是感知、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涵涵的表现是典型的“口尝行为”。对于这些宝宝来说,自己的嘴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当他们吮吸手指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在用嘴研究这个被称作“手”的东西。对于处于“口尝期”的婴儿来说,吮吸手指或舔咬东西对他们是有一定好处的,这是他们想了解自己、积极探索外界的表现,说明他们支配自己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标志着手、口动作互相协调的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
宝宝将手反复放入口中,是在探索、感知自己的身体。由于手指还不能完全分开活动,所以宝宝大多是将整个手放入口中。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3个月左右的婴儿身上。就像情景2中的牛牛,通过啃咬,手的大小、皮肤的质地、身体的气味等这些重要的、关于自己身体的信息被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大脑中,丰富着宝宝的认知系统。
出牙期间,宝宝需要摩擦牙床。宝宝到了4个月左右,一般会开始长牙。这时候,宝宝往往会感觉牙床不舒服,总是想要有东西来摩擦牙床。如果妈妈正在喂奶,那么乳头就成了宝宝的磨牙物。
给您支招:
家长需要理解宝宝的口尝行为,并且创设适宜的教养环境,满足宝宝的这种需求。
1. 给宝宝提供各种安全的、干净的、可啃咬的物品。
在保证材料安全无毒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不同重量、材质、气味的物品,但需要检查物品是否有破损,是否会有小的零件掉落,是否会因为啃咬而破裂,是否有尖角等。
在将物品给宝宝之前,家长可以用水洗、水煮、酒精擦拭等方法对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物品卫生。宝宝啃咬的时候,家长最好同时为宝宝语言描述这种物品的名称、质地、颜色等,帮助宝宝理解。
2. 提供各种适合宝宝小手抓握、捏拿、感知物体的游戏和机会,帮助宝宝顺利从用“口”探索转变为用“手”探索。
虽然宝宝处于口尝期,但宝宝的小手也在发育过程中。如果想让宝宝从用“口”探索顺利过渡到用“手”探索,那么就需要给宝宝的小手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家长在给宝宝物品的时候,可以反复几次,让宝宝的手掌反复感知物品,然后再把东西完全交给宝宝。
3. 保持宝宝小手小脚的清洁卫生,给宝宝充分感知自己身体的机会。
为了满足宝宝啃咬手脚的需求,家长需要耐心反复地为宝宝清洁小手小脚,而且在房间里设置适宜的温度,给宝宝穿少量的衣物,让小手小脚暴露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活动。
4. 理解宝宝出牙的感受,缓解宝宝出牙的不适。
如果宝宝喜欢反复摩擦牙床,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磨牙饼干。家长最好每天早晚都能够用纱布裹在手指上,蘸取淡盐水,来回擦拭宝宝的牙床,这样做不仅可以舒缓宝宝的不适,还可以有效帮助宝宝顺利出牙。
PART 2 啃咬,是宝宝表达需求或舒缓情绪的方式
宝贝们的那些事:
情景1 在陌生的环境中吃手
浩浩(24个月)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见到妈妈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自己家住到外婆家。这一天,妈妈来接浩浩回家,却意外地发现他的变化。浩浩看到妈妈的时候,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显得很高兴,而是把手指放进嘴巴,不停地吮吸。妈妈问外婆后得知,这种行为已经持续好几天了。妈妈大声制止浩浩:“不要吃手,脏!”可是妈妈越严厉,浩浩吃手的行为就越厉害。
宝宝心语:我不熟悉这里,我很紧张,吃手会让我感觉放松。
情景2 把吃手当作游戏
淘淘(30个月)坐在车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地旅游。路上需要两三个小时,淘淘一开始看着窗外的景物,过了一会,他开始东摸西摸,玩起了衣服上的扣子。没过多久,他把手放进嘴巴里,开始吃手。妈妈提醒他,给他擦擦手,可一转眼,他又吃了起来。
宝宝心语:一路上好无聊啊,吃手还有点意思。
情景3 爱咬人的宝宝
悠悠(24个月)每天去上半天托班。这一天,妈妈接到另一个小朋友家长的电话。对方说的话,让妈妈吓了一跳。“你家悠悠怎么总是咬小朋友?都给我们咬出牙印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连忙道歉。
回到家里,妈妈越想越气,拉过悠悠就是一顿打。悠悠大哭大叫着,拉住妈妈的手又张嘴咬了下去。妈妈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宝宝心语:我很喜欢那个小朋友,但我不知怎样告诉他,我就咬她一下。妈妈怎么也不理解我,我很生气!
知识背景:
婴幼儿情绪表达的特点:
1. 易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当宝宝有某种情绪的时候(如焦虑、无聊等),如果把宝宝带离这个情境,或者转换到另一个情境,宝宝的情绪会随之变化。
2. 情绪出现得快而且强烈。当宝宝感到高兴时,他会大喊大叫,手舞足蹈;反之,当宝宝感到悲伤或者愤怒时,也会马上表现出相应的表情,开始哭泣、用肢体动作反抗等。
3. 情绪持续时间较短。宝宝的情绪会随着肢体动作、哭闹等方式发泄掉,一般不会持续很久的时间。
4. 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宝宝的语言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无法说清楚自己的情绪(如高兴、愉快、愤怒等),更多地使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达。
解读宝宝的行为:
宝宝产生焦虑心理时,常用啃咬物品来进行缓解。情景1里的浩浩吃手是由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宝宝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为了缓解焦虑而吃手了;或者遇到过为严厉的家长时,易产生紧张情绪,也会通过吮指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得以放松;或者因为对带养人的依恋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焦虑,也会吃手。情景2里的淘淘是因为没有事情可做,过于无聊,产生焦虑,开始吃手。
宝宝会用啃咬物品来表示自己的愉悦或者愤怒、悲伤。和长牙期间的啃咬行为不同,情景3里的悠悠咬人是因为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却又不会运用正确的方式。这时候的宝宝,很可能是想表达对同伴的喜爱、对物品的占有欲、对他人的愤怒等,但他们的语言处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时,咬人就成了表达自己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给您支招:
1. 理解宝宝的焦虑情绪,帮助宝宝缓解。
家长如果发现宝宝换了一个生活环境之后,或者见到陌生人之后、受到批评之后,出现啃咬手指或者衣服等行为,就可以判断宝宝有了焦虑的情绪。这时候,家长不宜强硬制止宝宝,而是应给予宝宝足够的拥抱和安抚,如放一些柔和的音乐,做一些放松有趣的事情,以此来缓解宝宝的紧张感。另外,家长要愿意给宝宝一定的时间,等待不良情绪慢慢消失。
2. 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示范恰当的方式,慢慢提升宝宝表达情绪的能力。
对于因为不会用语言交往而咬人的宝宝,家长在生活中多示范符合社会要求的动作和语言;与宝宝互动时,注意引导宝宝使用这些动作和语言。比如,家长可以示范如何用拥抱、轻轻亲吻等方式来表达喜悦之情,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我不开心。”
3. 给宝宝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提升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宝宝与同伴在一起游戏时,家长需加强对宝宝的关注,当发现宝宝可能会与同伴发生争抢时,家长在第一时间示范不同的应对方法,以便宝宝观察和模仿,避免出现咬人的行为。
当宝有进步时,家长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宝宝的具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