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着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40年办学智慧的厚厚书稿——《满足儿童需要〓成就幸福童年》摆放在我的书桌前,认真翻阅过后,欣然提笔为这位我一直非常敬重的“上海教育功臣”写序。
就在写序之前,我读到了郭园长在解放报业集团举办的教育讲坛上阐述的几个观点,十分赞赏:“不能忽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眼睛放光的时候就是‘机会之窗’,成人应停下手中事去倾听,并鼓励孩子尝试和探究”;“幼儿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成人要尊重孩子所谓的‘不合理’需要”;“成人应该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有责任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要为孩子的自我建构创设环境、提供条件”……这些真知灼见都源自郭园长40年来“实践——思考——学习——再实践——再思考——再学习”的自我历练。
如何判定学前教育的质量?这是关系到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在外延发展阶段,我们评判学前教育质量时往往聚焦的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各种特征,包括经费、规模、层次、儿童活动时空、儿童与教师的比例等一些物质计量和数字指标。这种质量观在经济水平比较低、园舍和硬件比较落后的时代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为学前教育赢得经费和资源作出了贡献。但是,今天,伴随着从“提供学位”向“快乐科学的启蒙教育”的转变,传统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已经不再合适。因此,必须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和育儿观。
学前期是人的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期。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幼儿掌握大量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自然状态下、在游戏中、在同伴和师生互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而健康发展。《上海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幼儿园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学前教育活动”。这是对学前教育活动提出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园提高活动的科学性、适切性,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品德行为,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求知欲和潜能,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郭宗莉园长在思南路幼儿园开展的长期教育实践正是基于科学的质量观,从研究和满足孩子的需要出发,呵护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基。我们很多幼儿园教师,确实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了很多事情,但规律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现和捕捉关键要素?这些问题的提炼考验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我曾清楚地记得,思南路幼儿园提出每个孩子的在园一天生活至少要有五个环节能让其充分表现自己。刚提出的时候,教师们不理解,觉得太多了,而在园长带领下的多年实践后,教师们自己总结出了时间、空间、内容、人际交往、互动方式等五个关键要素。教师们每天在思考,同一个空间,不同时间,通过哪几种互动方式,设计哪些赋予意义的学习内容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或者不同空间同一时间又会怎样呢?这样一来,教师们每天都在自觉地基于问题进行教研,都在为明天更好的教学展开分享式的商讨。我之所以一直对这个案例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体现了一位园长精湛的课程领导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教师一定具有较高的专业境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也一定具备了未来后续发展的潜能。这就是上海学前教育的质量标杆。
在本书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很多这样的思想光芒和实践案例。郭园长以几十年办学实践的视角,从“需要:儿童发展的动力源泉”、“关系:满足儿童需要的基础”、“活动:促进儿童需要发展的载体”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儿童需要的独特性、规律性,并给出了极富操作性的实践经验。这体现了一位名园长和她的名学校的担当和胸怀。
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承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期待郭园长坚守科学的质量观和她在思南路幼儿园的办学实践能给更多的读者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