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儿童天性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图画。他们往往看图仔细,想象驰骋,通过自己的组合加工,编出五彩缤纷的故事,其角度和内容的奇特,常常让成人赞叹。笔者于1997 年做过一项“识字与不识字孩子图书阅读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低)识字”组幼儿由于不受限于文字,其对图画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等要明显好于“高识字”组幼儿。
学龄前是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敏感期。对于比较简单的日常交往语言与经验,幼儿可以通过与成人、同伴的日常交往,在生活、游玩、参观、劳动等过程中快速自然习得;而相对复杂的语言能力,如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架构复杂的句子,有条理地组织语篇等,虽然仅占学龄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总量的一小部分,但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种能力需要经过专门的活动设计与引导,才能很好地获得发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二期课改”之前,看图讲述在培养幼儿有条理地表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幼儿园也积淀了一些有价值的操作经验。如何借鉴传统看图讲述中的有效经验,更好地扬长避短,如何将“二期课改”中的先进元素及时融入,对看图讲述的形式进行适度的改良、重构,使其教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掘,实现其功能及实质的转变,这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寻找适合本土儿童语言教育发展之路的一种尝试。
本课题所指的“无文图”,是指无文字注释,让幼儿根据画面来陈述故事的图画。图画以主题明确、形象鲜明的卡通画、漫画为主。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图画+ 文字”的图文并茂的故事书,也不同于用于“谈话”或进行“说明性讲述”的不具有故事脉络或元素的图画,其图画形式、故事长度和认知程度等类似于传统的看图讲述,但其内涵更丰富,图画类型和来源更多样,是文学语言、美术语言、教育语言三元素的结合。无文图讲述,是指教师以恰当的图画为媒介,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画、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画提供的线索,运用恰当的语词和完整、有条理的语言及非语言形式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