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但为什么创新人才总是涌现不出来?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评价制度出了问题。前不久,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在北京市某所稍有名气的小学上学,但是发现老师对孩子管得太多,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许干,觉得这样下去孩子无法发展,只好转到一所国际学校去了。这就是创新人才不能涌现的原因。
其实,创新是人的天性,人类就是不断创新,才有今天这个时代。创新更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到三四岁时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问这问那。如果每个父母和老师都能保护儿童的好奇性,儿童长大了就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创新最大的动力。所有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对某一项知识深感兴趣,于是不断钻研,取得成功。所以,创新教育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只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听其自然,引导儿童对世界、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就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应试的竞争、统一的评价、分数第一,从而人为地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就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现在不少学校口头上高喊培养创新精神,做的一套却适得其反: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许干,何来的创新精神?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的主要途径。杜威、陶行知都提倡“做中学”。所谓做中学,就是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生会想方设法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不仅能培养他的创造能力,而且能养成责任心,与同伴沟通、交往、尊重别人等品质。但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了应试,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绑在练习中,成为做题的机器,何来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简单,教育工作者把头脑转个弯,解放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我想得就是那么简单。当然,关于创造教育,应该有理论的支撑、实践的检验。王灿明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儿童创造教育新论》确实很有新意。他不是枯燥地讨论什么叫创造教育,而是从实际出发来论述什么叫创造教育,怎么进行创造教育。有许多生动的案例,有正面的案例,也有反面的案例。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抑制了儿童的创造力。我非常欣赏他收集的这些故事和案例。当然,这部著作中还系统地论述了儿童创造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儿童的创造意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创造性人的培养等。我想读者会从中得到许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