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校錄段玉裁批注《廣韻》考述
張民權
從現存清代學者校勘的《廣韻》看,其校勘有多種體例和形式,學者根據自己學養和專攻興趣,批校時各有側重點。概括起來,不外乎有三:一是校勘《廣韻》韻字及其注釋上的訛誤,補正其文獻征引上的不足,以及補正《廣韻》反切又音,說明其方言性質等;二是以唐宋詩歌用韻說明《廣韻》韻字收錄等方面的問題,如沈廷芳的《廣韻》校勘,傅山批校亦有此類性質;三是以周秦古音分部為標準,說明《廣韻》韻字與古今音的分合關係,標註其古音字,如翰臣所校《廣韻》即如;或是標記出古今音韻相出入的韻字,如段玉裁校勘。可見清人校勘範圍之廣,但以第一類校勘為多為常,從中最能見這些學者的文字音韻訓詁與文獻學功底。他們不僅是在韻字校正和文獻疏證上,並且將校勘範圍擴展到聲韻、方言以及俗字的辨析上。
清代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時,史館編修人員就對《廣韻》進行了校勘工作, 這些校勘內容編排在全書之末的《四庫全書考證》卷二十經部中。《四庫》收錄《廣韻》凡二,一為《原本廣韻》,元刪節本,一曰《重修廣韻》,《提要》謂“此本為蘇州張士俊從宋槧翻雕”,蓋謂張刻澤存堂《廣韻》祖本之類。而校勘內容為《重修廣韻》,校正文字訛誤、脫誤、衍文以及注釋文獻引用不確等達360餘條。裡面引用了“據張士俊本”改五條,可見它不是張刻本《廣韻》,而是張刻本的原宋本《廣韻》,但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廣韻》版本,從注釋和反切體例看,而是兩種本子的拼合版。
清代學者在語言學上具有很深的造詣,他們在韻字校正和文獻疏證上均有獨到之處,對我們今日研究《廣韻》多有裨益,文獻參考價值極高。王國維曾臨錄過黃丕烈臨摹的段玉裁《廣韻》校本,同時對《廣韻》也做了全面的校勘。王國維善於利用新發現的歷史文獻,運用唐寫本《切韻》《唐韻》等進行校勘,比較《切韻》與《廣韻》在小韻及韻字上的異同,開《廣韻》校勘一代新風。近代黃侃、周祖謨也對《廣韻》進行了校勘工作,無疑,這些研究成果將成為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本文主要敘述王國維臨錄段玉裁批校《廣韻》及相關歷史情況,至於清代學者諸如惠棟、顧廣圻、沈大成、吳玉墀等學者的研究,以及王國維校勘內容等,我們將會陸續以系列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