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产品 > 图书详情

吴语方言学

游汝杰   绘:   译:  

  • 开本:16
  • 页数:431
  • 出版时间:2018-12
  • 书号:9787544486187
  • 定价:112.00
  • 丛书:
  • 品牌:
京东 亚马逊 当当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研究生课程《吴语概论》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各章都包含作者多年来研究吴语的成果,并吸收方言学界研究吴语的全新成果。全书分8章,约30万字,主要内容如下:

1, 吴语语音和音韵特点:各家所谓吴语音韵特点异同比较;吴语音韵特点辩正;吴语音韵的共性;分片音韵共性;吴语内部各片的音韵对应;文读音、白读音和白读音;变调及其类型、儿尾词和小称变调及变音;吴语音系的归纳问题。

2, 吴语词汇及其历史层次:吴语的特殊词汇;各片吴语词汇异同比较;外来词;底层词和上层词;合璧词;吴语与其他南方方言同源词;吴语(南片)与闽语共同的词汇;地名词的历史层次。

3, 吴语语法的共性与南北差异:吴语语法共性;北片吴语和南片吴语的语法差异;若干语

法范畴分论:否定范畴、疑问范畴、时体范畴、方位和趋向范畴;吴语语法研究资料述

略。

4,吴语区的方言地理:现代吴语的分区;吴语方言地理在历代的演变;吴语方言地理的特

点;吴语区的方言岛;吴语方言地理和人文地理;吴语方言地理和自然地理;地名用字

的区域特征。

5, 古代吴语的拟测:拟测的依据;关于拟测方法的讨论;音韵的拟测;历史地理的拟测。

6, 吴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社区词和方言词;社区方言;语言接触与洋泾浜英语;方言接触与混合型方言的形成;互懂度与接近率比较;吴方言与吴越文化。

7,吴语研究史略:吴语历史文献述略;传统语文学研究;地方志有关吴语的记载;传教士的吴语研究;描写语言学研究;方言地理学研究;实验语音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

吴语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吴语的竞争力;吴语发展史和闽语发展史的关系;吴语发展史和徽语发展史的关系;语音和音韵的比较;词汇层次的比较、语法特点的比较。

目 录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名称和地域
第二节人口和权威方言
第三节吴语区的原住居民问题
第四节吴语区的历史行政地理沿革
第五节吴语的竞争力
第六节吴语区的民系
第七节吴语在历史源流上与其他方言的关系

第二章吴语方言地理
第一节现代吴语的边界
一北段边界
二西段边界
三南段边界
四东段边界
第二节吴语内部的分片
一方言分区的多种可能性
二吴语区内部的下位分区方法
第三节上海话和杭州话在吴语分区上的特殊地位
一上海话的特点及其独立成一小片的依据
二上海话的混合方言性质
三杭州话的混合方言性质及其独立成一小片的依据
第四节吴语区的方言岛
一因战祸逃难造成的杭州话方言岛
二因百姓移民造成的方言岛
三因军队驻防造成的方言岛
第五节吴语的方言地理和人文地理
一方言地理与政区地理
二方言地理与地方戏曲地理
三方言地理与经济地理
第六节吴语的方言地理和自然地理
一方言界线与山脉的大致重合现象
二方言界线与河流的大致重合现象
三方言片境界线与河流流域的大致重合现象
四古代方言地理扩张与山川形势密切相关
五对方言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吴语语音研究
第一节吴语音韵特征
一各家所谓吴语音韵特征综述
二吴语音韵特点辩正
三吴语音韵共性
第二节吴语内部各片的音韵对应
一声母对应
二韵母对应
三声调对应
第三节文读音、白读音和旁读音
一文白异读现象
二文读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旁读音
第四节送气分调
一何谓送气分调
二送气分调现象的地理分布
三送气分调的类别
第五节内爆音
一内爆音的性质
二上海金山话内爆音的字音分布及其特点
三上海金山话内爆音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四内爆的程度差异和发展趋势
第六节元音简约化
一何谓元音简约化
二元音简约化类别
第七节变调及其类型
一语流变调(lexical tone sandhi)
二语法变调(grammatical tone sandhi)
三语义变调(semantic tone variation)
四轻声
第八节吴语的音系归纳问题
一音系归纳的多种可能性
二温州话音系归纳个案分析
三记音宽严与音系归纳
第九节吴语语音的历史层次问题
一历史层次概念
二吴语历史层次举例
第十节南部吴语与闽语的共同语音特点

第四章吴语词汇研究
第一节吴语的通用方言词和南北差异
一吴语通用方言词
二吴语词汇的南北差异
第二节各地吴语同源词
一方言同源词研究的途径
二吴语同源词例释
第三节声调别义造词法
一何谓声调别义造词
二温州话声调别义造词法分类例释
三声调别义杂议
第四节底层词
一确定底层词的原则
二底层地名词例释
三一般底层词例释
第五节合璧词
一合璧词界说
二并列式合璧词
三偏正式合璧词
第六节各片吴语词汇异同的计量比较
一算术统计法
二电脑加权平均法
第七节吴语词汇的历史层次
一土白词和文理词
二底层词和上层词
三南方方言同源词和吴语通用词
四合璧词
五地名词的历史层次
第八节吴语区的地名词
一地名词的区域特征
二地名词区域特征的成因
三地名的“同名线”
第九节外来词
一世纪上半期上海流行的外来词
二上海外来词的发展、变化
三上海外来词和香港/广州外来词的比较
四小结
第十节社区词
一社区词的定义
二言语社区和方言区的区别
三社区词和方言词的区别
四社区词大量产生的原因
五上海社区词分类例释
第十一节吴语和闽语共同词汇

第五章吴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吴语语法共性
一话题优先
二量词用作近指代词
三人称代词带有词头
四动词的持续体和进行体用相同的助词标志
五其他共性
第二节北片吴语和南片吴语的语法差异
一南片有儿尾词
二南片的名词可用变调或变音的手段表示小称
三南片有较多的修饰性语素后置的偏正式复合词
四南片可以用添、凑、先、起、紧、道等后置于动词
五常用的副词后缀南北不同
六南片的个体量词可以直接后置于形容词“大、小”
七北片有发问词“阿”
八南片有“有+动词”结构
第三节人称代词的数和格
一第一人称单数
二第二人称单数
三第三人称单数 
四第一、二、三人称复数
五第一人称复数(包括式)
六词头
七吴语与闽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比较
八温州方言的绝对所有格人称代词
九讨论
第四节反复问句
一关于反复问句的定义
二未然体反复问句
三已然体反复问句
四各类反复问句的地理分布
五吴语与闽语反复问句的比较
六小结
第五节否定词的语法类别和历史层次
一吴语否定词的类别
二各地吴语否定词比较
三吴语否定词的历史层次
四吴语否定词与闽粤客方言的比较
五吴闽粤客方言否定词与普通话的比较
六小结
第六节动词“体”和“时”的表达法
一汉语语法学上的“体”和“时”范畴
二杭州方言动词“体”的类别及其表达法
三杭州方言“体”与其他吴语的比较
四温州方言的完成体标记和过去时标记
第七节温州方言带“起”字的补语句
一充任起字补语的成分
二起字补语的性质
第八节吴语语法的历史层次叠置
一未然体疑问句的历史层次
二词序的历史层次
三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语法化和历史层次
四近指(有定)表达法的历史层次
五小称的历史层次

第六章吴语历史研究
第一节原始吴语的构拟
一贝乐德对原始吴语的构拟
二古代吴语地点方言音系的拟测
三构拟原始吴语方法的改进
第二节吴语元音的简约性问题
一现代吴语元音的简约化
二各家所论吴语元音简约化的历史问题
三《日本考略·寄语略》所见明代宁波话蟹摄和效摄读音
四张琨构拟的原始吴语蟹摄和效摄
五桥本万太郎的苗瑶语的底层说
六小结
第三节吴语的鼻音和塞音韵尾归并的年代
一《南村辍耕录》所见鼻音和塞音韵尾
二《白兔记》所见鼻音和塞音韵尾
三《同文备考》所见鼻音和塞音韵尾
四曲韵所见鼻音和塞音韵尾
五《日本寄语》所见宁波吴语的塞音韵尾
六《山歌》所见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七地方志所见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八《李氏音鉴》所见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九西洋传教士著作所见鼻音和塞音韵尾
十结论
十一小结
第四节吴语地理在历史上的演变
一诗经时代
二秦汉时代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
四南宋时代
五明清时代
六吴语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七小结
第五节吴语儿尾词的历史
一杭州话的儿尾词及其历史
二南片吴语的儿尾词及其历史
三关于北部吴语儿尾词
四小结
第六节明清时代地方志所见上海方言
一方志所见上海地区明清时代方言概貌
二方志所录方言材料对研究上海方言的价值
三方志所录方言材料的问题和取舍
第七节近代外国人的吴语研究成果述略
一西洋传教士的吴语研究
二日本学者的吴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浙江省东南部七地方言音系及调查手记
附录吴语分区问题专题讨论会(年月日)发言记录
附录吴语实地调查旅途日记摘抄
附录江苏省溧水县方言调查手记
附录上海金山老太太话语录音记录稿
附录老派温州话话语录音转写
附录赵元任《常州方言》中文翻译稿
附录赵元任《常州方言》英文原文
浏览全部
编辑推荐

自1995年开始,我给研究生开设《吴语概论》课程,这是历届方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每教一次都会修改、增补讲稿,本书即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取名《吴语方言学》,顾名思义,不以纯粹全面描写吴语为旨趣,而是试图从方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吴语,同时也用吴语的材料来阐释方言学理论。全面描写吴语应是方言志之类书的任务,已经出版的此类书有《江苏省志·方言志》、《浙江省语言志》、《上海地区方言调查研究》等。

引进社会语言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方言,是方言研究的新方向。不过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尚未全面展开,研究成果也还不够丰富,所以本书仍是立足于传统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只是略为涉及。

本书共六章,原拟写八章。第七章原拟为《吴语与邻近方言的比较》,后来发觉在有关专题的末了讨论与其他方言的关系,更加顺理成章,因此决定有关比较的内容分散安排在各章节之中了。第八章原拟为《吴语研究文献资料述略》,后来决定删去,因为一则此非吴语本体研究;二则时贤研究已不少,我个人没有多少新发现。关于北部吴语读者可参考石汝杰所著《吴语文献资料研究》(日本好文出版,2009年),以及他和宫田一郎主编的《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等。关于南部吴语,特别是温州话,可参考郑张尚芳的众多著作,例如《吴语在文学上的影响及方言文学》(刊《郑张尚芳语言学了论文》,中华书局,2012年)。在西洋传教士吴语著作方面可参考拙著《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考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此书内容包括方言圣经。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许多传教士的汉语方言学著作,不过方言圣经资料还是很不完备的。近年来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拙著能有再版的机会,届时可以增补。

全书各部分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也难能面面俱到,凡本人研究心得较多的从详,引用别人的成果从略。本书引用了几幅《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地图,这本地图集于1987年出版第一版,2013年出版第2版。本书引用的是第一版的地图,因为第二版的地图没有第一版清晰,第一版的视觉效果略胜一筹。这本地图集将吴语划分为六片,笔者认为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方言分区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吴语也可以分为三片或南北两大片。详见第二章。

附录有七种,其中五种都与田野工作相关。《方言调查旅途日记摘抄》和《溧水县发音人访谈手记》涉及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几次北部吴语调查。第一次是1982年参加复旦大学吴语研究室编写《上海郊区方言志》的计划,去上海金山县调查,调查了县城朱泾镇和全部15个公社的方言,调查内容包括整本《方言调查字表》、两字组和三字组连读变调。这是我首次实地调查非母语方言,先后历时约两个月。第二次是因参加李荣主持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部分的前期调研计划,于1983年应命调查江苏、浙江和上海交界地区县城和乡镇方言,所调查的县城有8个,即太仓、昆山、吴江、嘉善、平湖、嘉定、青浦、金山;乡镇有42个。调查内容,县城整本《方言调查字表》记音、预先设计的可能反映各地差异的字音,其他地点仅调查记录后者。第四次是为编撰北部吴语地图,于1984年应命调查高淳、宜兴、沙洲、江阴、常州、溧水方言。调查内容是预先设计的可能反映各地差异的字音、词汇和语法现象。

1997年左右吴语研究室有调查编辑《吴语方音字汇》的计划,我应命调查是台州地区和温州地区方言语音,调查内容为整本《方言调查字表》、补充调查字表及两字组变调,附录中的《浙江东南部七地方言音系及调查手记》刊出各地声韵调表及调查手记。临海的发音人是一位退休教师,语文素养高,发音清晰,故刊出他的补充词表记音,他所读的字调类基本符合中古音,个别字不常用,可能读错,我也按实际读法记录了。2013年前后曾参加“上海方言有声数据库”项目,负责金山方言,《上海金山老太太话语录音转写稿》是这个项目的副产品。2016年春参加在温州大学举行的“海外华人社区浙南吴方言与文化调查研讨会”,会后与在温州的弟妹聚会,顺便请他们谈谈儿时的游戏和老家的风俗,事后写成《老派温州话话语录音转写稿》。我们老家世居温州市中心最繁华的五马街,把兄弟姐妹所说的老派方言记录下来,可以供后人了解“正宗”温州话的参考。

1988年2月时任日本爱媛大学教授的美国学者贝乐德(W.L Ballard)来复旦访问,他欲去浙江中部和南部调查吴语的两字组变调和人体词汇。此后三个月他即去实地调查,他能读中文文献,但还不会听、说中文,故由我担任翻译和调查的组织工作。他先后在杭州、金华和温州调查了25个地点方言,主要录音、记录了105个人体词汇(body part terms)和两字组变调。人体词汇调查问卷是Bob Bauer 提供的,所用连读变调调查表格是复旦的吴语研究室设计的。 发音人介乎19-25岁,除了时年58岁的浙江师范大学的郑骅雄老师之外。调查记音以他为主,如有时间,我也顺便快速记些音。但我不插话,也不询问发音人,事后也没机会借贝乐德的录音带核实。他当年即将两字组调查录音,在日本的亚非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做语音实验,实验结果也曾刊出。但未见他整理出版人体词汇。我原拟将当年所记人体词汇部分作为《附录》之一种刊出,但考虑到这些材料未经核对,不甚可靠,最后还是撤下了。

吴语方言的地理分布与旧时代的行政区划关系密切,故以旧府、县为单位讨论方言地理及其特点是十分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县级的行政区划在名称和辖境上变动不小,例如上海所属的十个县,都改称“区”,并新成立“浦东新区”,区界也有所变动。本书在讨论方言地理及其特点时仍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政区名称及辖境定义。

字音的声调以标调值为主,舒声字调值用双数表示,调类一律用单数表示。

从事吴语调查研究已有数十载,调查地点近百处,所入越深,所见越奇,而吴语世界林林总总,花团锦簇,目不暇接,颇觉个人见识未广,学力有限,概括谈何易,深入难上难。拙著纰漏、谬误之处还盼读者诸君不吝指教。

2017年冬

自序于上海景明花园静思斋

浏览全部
前 言
浏览全部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浏览全部
精彩书摘
书 评

相关推荐

  • 这些知识不太冷——100个最容易出错的自然人文常识辨正

    这些知识不太冷——100个最容易出错的自然人文常识辨正

  •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汇辑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十种汇辑

  • 《马氏文通》读本

    《马氏文通》读本

  •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

  • 现代汉语(重订本)

    现代汉语(重订本)

友情链接: 易文网  

联系我们 images/jiantou.png

版权所有: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17045211号-4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5440号

 扫码关注微信

images/QR_cod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