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开始,我给研究生开设《吴语概论》课程,这是历届方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每教一次都会修改、增补讲稿,本书即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取名《吴语方言学》,顾名思义,不以纯粹全面描写吴语为旨趣,而是试图从方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吴语,同时也用吴语的材料来阐释方言学理论。全面描写吴语应是方言志之类书的任务,已经出版的此类书有《江苏省志·方言志》、《浙江省语言志》、《上海地区方言调查研究》等。
引进社会语言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方言,是方言研究的新方向。不过这个新的研究方向尚未全面展开,研究成果也还不够丰富,所以本书仍是立足于传统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只是略为涉及。
本书共六章,原拟写八章。第七章原拟为《吴语与邻近方言的比较》,后来发觉在有关专题的末了讨论与其他方言的关系,更加顺理成章,因此决定有关比较的内容分散安排在各章节之中了。第八章原拟为《吴语研究文献资料述略》,后来决定删去,因为一则此非吴语本体研究;二则时贤研究已不少,我个人没有多少新发现。关于北部吴语读者可参考石汝杰所著《吴语文献资料研究》(日本好文出版,2009年),以及他和宫田一郎主编的《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等。关于南部吴语,特别是温州话,可参考郑张尚芳的众多著作,例如《吴语在文学上的影响及方言文学》(刊《郑张尚芳语言学了论文》,中华书局,2012年)。在西洋传教士吴语著作方面可参考拙著《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考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此书内容包括方言圣经。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许多传教士的汉语方言学著作,不过方言圣经资料还是很不完备的。近年来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拙著能有再版的机会,届时可以增补。
全书各部分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也难能面面俱到,凡本人研究心得较多的从详,引用别人的成果从略。本书引用了几幅《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地图,这本地图集于1987年出版第一版,2013年出版第2版。本书引用的是第一版的地图,因为第二版的地图没有第一版清晰,第一版的视觉效果略胜一筹。这本地图集将吴语划分为六片,笔者认为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方言分区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吴语也可以分为三片或南北两大片。详见第二章。
附录有七种,其中五种都与田野工作相关。《方言调查旅途日记摘抄》和《溧水县发音人访谈手记》涉及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几次北部吴语调查。第一次是1982年参加复旦大学吴语研究室编写《上海郊区方言志》的计划,去上海金山县调查,调查了县城朱泾镇和全部15个公社的方言,调查内容包括整本《方言调查字表》、两字组和三字组连读变调。这是我首次实地调查非母语方言,先后历时约两个月。第二次是因参加李荣主持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部分的前期调研计划,于1983年应命调查江苏、浙江和上海交界地区县城和乡镇方言,所调查的县城有8个,即太仓、昆山、吴江、嘉善、平湖、嘉定、青浦、金山;乡镇有42个。调查内容,县城整本《方言调查字表》记音、预先设计的可能反映各地差异的字音,其他地点仅调查记录后者。第四次是为编撰北部吴语地图,于1984年应命调查高淳、宜兴、沙洲、江阴、常州、溧水方言。调查内容是预先设计的可能反映各地差异的字音、词汇和语法现象。
1997年左右吴语研究室有调查编辑《吴语方音字汇》的计划,我应命调查是台州地区和温州地区方言语音,调查内容为整本《方言调查字表》、补充调查字表及两字组变调,附录中的《浙江东南部七地方言音系及调查手记》刊出各地声韵调表及调查手记。临海的发音人是一位退休教师,语文素养高,发音清晰,故刊出他的补充词表记音,他所读的字调类基本符合中古音,个别字不常用,可能读错,我也按实际读法记录了。2013年前后曾参加“上海方言有声数据库”项目,负责金山方言,《上海金山老太太话语录音转写稿》是这个项目的副产品。2016年春参加在温州大学举行的“海外华人社区浙南吴方言与文化调查研讨会”,会后与在温州的弟妹聚会,顺便请他们谈谈儿时的游戏和老家的风俗,事后写成《老派温州话话语录音转写稿》。我们老家世居温州市中心最繁华的五马街,把兄弟姐妹所说的老派方言记录下来,可以供后人了解“正宗”温州话的参考。
1988年2月时任日本爱媛大学教授的美国学者贝乐德(W.L Ballard)来复旦访问,他欲去浙江中部和南部调查吴语的两字组变调和人体词汇。此后三个月他即去实地调查,他能读中文文献,但还不会听、说中文,故由我担任翻译和调查的组织工作。他先后在杭州、金华和温州调查了25个地点方言,主要录音、记录了105个人体词汇(body part terms)和两字组变调。人体词汇调查问卷是Bob Bauer 提供的,所用连读变调调查表格是复旦的吴语研究室设计的。 发音人介乎19-25岁,除了时年58岁的浙江师范大学的郑骅雄老师之外。调查记音以他为主,如有时间,我也顺便快速记些音。但我不插话,也不询问发音人,事后也没机会借贝乐德的录音带核实。他当年即将两字组调查录音,在日本的亚非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做语音实验,实验结果也曾刊出。但未见他整理出版人体词汇。我原拟将当年所记人体词汇部分作为《附录》之一种刊出,但考虑到这些材料未经核对,不甚可靠,最后还是撤下了。
吴语方言的地理分布与旧时代的行政区划关系密切,故以旧府、县为单位讨论方言地理及其特点是十分合理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县级的行政区划在名称和辖境上变动不小,例如上海所属的十个县,都改称“区”,并新成立“浦东新区”,区界也有所变动。本书在讨论方言地理及其特点时仍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政区名称及辖境定义。
字音的声调以标调值为主,舒声字调值用双数表示,调类一律用单数表示。
从事吴语调查研究已有数十载,调查地点近百处,所入越深,所见越奇,而吴语世界林林总总,花团锦簇,目不暇接,颇觉个人见识未广,学力有限,概括谈何易,深入难上难。拙著纰漏、谬误之处还盼读者诸君不吝指教。
2017年冬
自序于上海景明花园静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