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产品 > 图书详情

英语环境文学选读

陈红   绘:   译:  

  • 开本:16
  • 页数:100
  • 出版时间:2018-10
  • 书号:978-7-5444-8693-4
  • 定价:45.00
  • 丛书:
  • 品牌:
京东
内容简介

以“环境文学”命名,全书的结构编排、文本选择以及问题设计围绕生态教育展开。全书分为地方、动物、能量以及行动的力量四个部分。

目 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地方

第一章:与地方相熟

加里·斯奈德:“库西瓦科比”

奥菲莉尔·齐普达:“天将下雨”

欧内斯特·海明威:《大双心河》第一部节选

第二章:与地方相守

温德尔·贝里:“宅家”

帕特·莫拉:“女巫医”

卡米尔·金索沃尔:“带着本地食物上路”

第三章:滋养灵魂的地方

亨利·戴维·梭罗:“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凯瑟琳·迪恩·摩尔:“我应在哪居住,我应为何而活?”

第二部分:动物

第四章:动物伦理

帕蒂安·罗杰斯:“动物和人类:‘自相矛盾的人心’”

苏娜拉·泰勒:“我们应该吃动物吗?不应该。”

第五章:内在与外在的动物

威廉·布莱克:“虎”

詹姆斯·怀特:“恩赐”

戴·赫·劳伦斯:“蛇”

第六章:身陷危机的野生动物

特德·休斯:“黑犀牛”节选

玛丽贝斯·霍利曼:“假如北极熊离我们而去”

第三部分:能量/能源

第七章:无处不在的能量

鲁滨逊·杰弗斯:“哦,可爱的石头”

威廉·斯塔福德:“或许独自骑行”

加里·保罗·纳布罕:《回家吃饭》节选

第八章:能源资源

谢里尔·圣·杰曼:“漆黑的石油”

凯特·马文:“一个风车的声明”

苏珊·麦克莱恩:“收割风”

第九章:危险的能源游戏

阿德里安娜·里奇:“想跟一个男人说话”

阿德里安·C·路易:“内华达的红色布鲁斯”

珍妮丝·雷:“第一次踏上陆地”

杰里·马廷:“冰的劫数”

第四部分:行动的力量

第十章:改正错误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节选

特德·休斯:“1984走上‘塔卡之路’”节选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节选

附录: 部分课文中文译文

浏览全部
编辑推荐

全书的结构编排、文本选择以及问题设计都是围绕着生态教育展开。分为地方、动物、能量/能源以及行动的力量四个部分,脉络清晰、选文精到。既可以作为高校中文系双语教材,也可以作为环境文学爱好者阅读之用。

浏览全部
前 言

这本书的前身是我给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上课用的讲义,当时这门课的名称是“欧美生态文学”。我会在第一堂课上与学生讨论一些基础性问题,比如:什么是通常意义上的“环境”?我们用“环境”可以组成哪些词组?在这些词组中,“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可替代的概念还是差别显著?待同学们脑洞略微张开后,我会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方学界围绕“生态”与“环境”在人文社科领域里的合理性所进行的争议,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明白,这两个概念各有侧重,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差。再之后,我会介绍某位中国学者提出的“生态思想”与“环境思想”的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文学”与“环境文学”的定义。有意思的是,每次讲到这个部分,同学们会高度一致地认为,“生态思想”固然美好,但有过于理想化之嫌,如果照此理想去衡量现有文学作品,恐怕只有极少数能达到所谓生态文学的高度。我的意见也大抵如此。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加之英文中“生态文学”这一术语(ecoliterature)的使用远不如“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普遍,因此我决定以环境文学来命名这本英文教材。当然讲到类似术语,我们还有“自然文学”,甚至“绿色书写”等可供选择,书中所选文本有些也的确可以归为其一,有些却不能被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所涵盖。在我个人看来,在目前相关术语多杂且缺乏权威定义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这些术语的最终选择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术语或不同语言表述所包含的思想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差异,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即便是那些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关注环境或生态问题而被我们归为环境文学的作品,它们各自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也有所不同。我相信,诸如此类的概念辨析和作品细读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如果再辅以现实环境状况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照,或以文本串联起全球生态危机与个人行为选择之间的某种因果联系,则会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采取于环境有益的生活方式;生态教育的目的不过如此。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文本选择以及问题设计都是围绕着生态教育来进行的。我作为主编承担了大部分工作。我的博士生鲁顺负责附录的译文部分,寻找合适的汉译版本或自行翻译,同时还负责该书与版权问题有关的工作。安徽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方海霞负责撰写作者简介部分。

 

                                         陈红

                                            2018年初春于上海绿洲香岛
浏览全部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Section One: Place

 

         Discussions of “place” from an ecocritical perspective are inevitable involved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A new emphasis on the value of “the local” or local consciousness has important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above all,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global context of the present with no doubt. Interesting issues concerned here include: How is one’s loyalty to the land related to his or her loyalty to its people, history, and culture? How is conservation of the land (regardless of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 attached to the word “conservation” nowadays) connected with protection of its tradition? How is loc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ed and reflected in aspects of our daily life such as food,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local, non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compar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r the expertise of an outsider? And, having acknowledged the benefits of local consciousness, what are its possible shortcomings or potential problems?

         With regard to aspects of American culture concerning place-related ideas, Americans’ love of wilderness offers several issues worthy of serious consideration: How is “wilderness” related to as well as distinguished from “wildness”? Is love of wilderness equal to love of nature? What are the complexities in one’s love of nature or that of wilderness? How do the complexities change over time, as,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people’s craze for the wildern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oreau? 

浏览全部
精彩书摘
书 评

相关推荐

  • 借助电子辞典创新英语教学

    借助电子辞典创新英语教学

  •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与解读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与解读

  • Future Star——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2018届学生英语作文集

    Future Star——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2018届学生英语作文集

  • The Shepherd Boy and the Wolf  狼来了

    The Shepherd Boy and the Wolf 狼来了

  • The Lion and the Mouse狮子和老鼠

    The Lion and the Mouse狮子和老鼠

友情链接: 易文网  

联系我们 images/jiantou.png

版权所有: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17045211号-4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5440号

 扫码关注微信

images/QR_code.png